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遍布城中的建筑古迹是城市的珍宝和骄傲。如何将略显高冷的建筑文化遗产更加灵动的表达?如何将古代工匠理性的建造转化为使人记忆深刻的艺术作品?有着多年建筑设计从业经验、自幼学习绘画的建筑师兼水彩画家孙北试图在本次展览的创作中找寻答案。
今年恰逢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关键之年,作为 2019 年“法源寺景影-I”、2020年“白塔寺景影”、2021 年“法源寺景影-II”和 2022 年“京城景影”系列作品的延伸,建筑师兼水彩画家孙北在 2023 年的创作计划命名为:“中轴线景影——前门西区”。
创作着眼于北京中轴线的前门西区区域,以观音寺、五道庙为构思主场景。将从建筑历史和艺术的双重角度进行观察创作,将古今建筑形象、著名的人物、事件和景物等元素结合。采用写实与抽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为前门西区打造专属艺术展,以水彩画原作、展板、衍生品等多种方式呈现。
“京城九门景影-一脉贯三都”,80cm×80cm,纸本水彩,2023
中国古代都城的街道格局都是横平竖直、经纬分明的棋盘形式,只有个别河湖旁边的街道为斜街。但在明清北京城的外城却出现了由 7 条胡同构成的斜街群,号称“龙脉”,在这些斜街交会处又出现了 7 处“三岔口”和 7 座庙宇,成为老北京城中一道奇特的景观。
据史料记载,以观音寺、五道庙为轴线形成的杨梅竹斜街、樱桃斜街、铁树斜街、棕树斜街,贯通了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城三朝皇城,被誉为“一脉贯三都”的大吉之地,国都世称“龙庭”,所以这里也有“北京龙脉”的称谓。
本幅作品将正阳门城门(金线)、元大都崇天门(棕线)、金中都施仁门(淡彩)、前门西区地图(淡彩)等元素重叠、拼合,形成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画面下方以淡彩勾勒出金代海陵王、元世祖忽必烈和明成祖朱棣等在北京建城史上关键人物的形象。试图通过不同朝代的建筑和人物之间的对话,凸显出前门西区在北京建城史上的独特意义。
“京城九门景影-前门西区”,80cm×80cm,纸本水彩,2023
前门西区承载北京皇城厚重文脉与商脉,是鸿商巨贾、市井民俗的集聚荟萃之所。建筑文化、商贾文化、梨园文化、会馆文化、故居文化、京味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相互影响、和谐共生,是北京最具文化底蕴与古都记忆的老城更新片区。五道庙和观音寺作为大栅栏片区斜街的首尾位置和最具老北京、老百姓烟火气的精神场所。
“北京龙脉”神龙摆尾,成就了跨越几百年,繁华依旧的前门大栅栏商业街。无论达官显贵、坐商行贾、京剧名伶,还是寻常百姓,他们围绕观音寺,构成了著名的观音寺街,也就是大栅栏西街的生活百态。所以,北京南城有句老话儿,叫“先有观音寺,后有大栅栏”。
本幅作品将正阳门城门(淡彩)、箭楼(金线)、前门西区代表性建筑(淡彩)等元素重叠、拼合,试图展现繁盛的大栅栏生活氛围。画面下半部主要描绘了京华客栈、福兴居、梅兰芳祖宅、青云阁、梨园公会、同和旅社、旅店业同业公会、观音寺和五道庙等前门西区代表建筑。
“京城九门景影-正阳门II”,80cm×80cm,纸本水彩,2023
正阳门,元代、明初称“丽正门”。正统元年更名“正阳门”。正阳门城楼、瓮城、箭楼、闸楼均较其它八门规制高大。正阳桥是位于北京旧城中轴线上最大的一座古桥,造型宏大壮观。完工于明正统四年。
前门地区虽然不是明清时期城市政治中心的所在,却是北京内城对外连接的纽带,具有内城所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在这里,最久远的历史积淀与最“摩登”的近代文明并存;自上而下的礼制空间与自下而上的市井商业空间并存;文人寓所吟游的雅文化与市井商贾的俗文化并存;“标准”的胡同—四合院格局与不规则的胡同四合院格局并存。
本幅作品将正阳门城门(银线)、箭楼(淡彩)、大牌坊(棕线)、正阳桥(淡彩)等元素重叠、拼合,形成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画面左右两侧以淡彩勾勒出大栅栏和观音寺街的形象。画面下方交叠了金代、元代、明清、民国及现代等不同时期的人流和车流,将三维中流动的时间及变化的场景放置于二维的静态画面之中。
“京城景影-钟鼓楼”,80cm×80cm,纸本水彩,2022
鼓楼与钟楼,是元、明、清三个朝代都城的报时中心。
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元、明、清代经历了数次修复。从漏刻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这个中国古代完整的报时系统在北京城的历史上延续了 600 余年。二层原有更鼓二十五面,其中,一面主鼓代表一年,二十四面群鼓代表中国农事的二十四个节气。现在陈列的二十五面更鼓是根据清朝嘉庆年间尺寸仿制的。
鼓楼北边的钟楼,是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点。与鼓楼相比,钟楼挺拔高峻、肃穆庄重。数百年间,晨钟暮鼓,文武百官、平民百姓伴声而作,以此为度,真正达到了“以时出治,声与政通”。挂在钟楼上的铜钟是永乐年间铸造,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堪称“古钟之王”。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是灯节,鼓楼前大街两边的商铺在各自门前马路上搭起架子,放烟火、鞭炮,在橱窗上挂上纱灯。恣意浩翔盘旋飞行而过的鸽群,也是钟鼓楼的一大特色。
“京城景影-崇文门”,80cm×80cm,纸本水彩,2022
崇文门,元代称文明门,明永乐十七年重建城门。正统元年十月修建京师九门城楼,为遵循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改称“崇文门”。哈德门有时也被称作“景门”,光明与荣盛之门;上至天子,下至百姓,谁都可以进出这座城门。崇文门还有一个俗称,叫“哈德门”,因元代哈达王府建在崇文门内。
曾与正阳门、宣武门合称“前三门”的崇文门,以手工业、商业发达著称,亦是除前门外最繁华的城门。几百年过去了,昔日元大都时河道密布的城外关厢,变成了繁华都市的一角。民国时,前门以东是使馆区,有高大的西洋建筑和整洁的道路。1901 年,崇文门成为北京最早的有铁路横穿瓮城的城门。曾几何时,站在崇文门城楼北望,隐约可见东单牌楼。本幅作品融合了曾经存在的崇文门城楼(银线)、东单牌楼(淡彩)、使馆区建筑和京奉铁路等元素。
“法源寺景影-悯忠 IV”,80cm×80cm,纸本水彩,2021
“景不徙,影不移”,观史可以鉴今。法源寺是当今北京城建城史唯一存在的可确定的历史地理坐标。它经过数次改朝换代,名称几经更迭,是北京城建城史无法绕过的所在,是北京历史文化的源点。它既是建筑的遗存之景,也是历史中人和活动的留影,是时间的记录者。
画中灰色线条的最大建筑为唐代悯忠寺的观音阁,金色线条的中等大小建筑为辽代崇福寺观音阁,水彩绘制的最小建筑为清代法源寺的悯忠阁。画中重叠在一起的三座建筑基址基本相同,但大小迥异,跨越数百年,是时间和历史最好的见证。
“法源寺景影-玉海 II”,80cm×80cm,纸本水彩,2021
大玉海位于法源寺毗卢殿院内中央,为北京北海团城承光殿前元代大玉海的仿制品,是乾隆皇帝命人所为。直径近两米,汉白玉制。钵身满刻工丽的海水花纹,龙腾鱼跃,走兽嬉戏,海水翻腾,气势磅礴。大玉海的底座,为元代大玉海的原配底座。双层八面雕刻,龙鳞嬉戏,雕镂精细。
本次展览的其它作品
“辛丑-颐和铜牛”
32cm×32cm,纸本水彩,2020
“辛丑-榴花玉牛”
32cm×32cm,纸本水彩,2020
“白塔寺景影-铜塔”
26cm×26cm,纸本水彩,2020
“辛丑-斗牛”
25cm×24cm,纸本水彩,2020
“万物生长-IV”
27cm×24cm,纸本水彩,2019
“杭州金桂”
37cm×28cm,纸本水彩,2021
“兔爷吉祥”,29cm×49cm,纸本水彩,2022
“辛丑-八白牛”,23cm×46cm,纸本水彩,2020
“金中都景影-纪念阙与大安殿”
29.7cm×42cm,纸本水彩,2023
“金中都景影-北海与大宁宫”
29.7cm×42cm,纸本水彩,2023
“金中都景影-南海子与建春宫”,29.7cm×42cm,纸本水彩,2023
“盛夏的果实-(13-18)”,29cm×29cm,纸本水彩,2021
地址: 北京市 东城区 青龙胡同1号歌华大厦A座8层
邮编: 100007
电话: 010 84186820
邮箱: info@bjd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