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西区 以当代演艺推动城市更新”展览内容一览


9月29日,北京金秋之际,恰逢中秋佳节,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前门西区分会场在位于西城区樱桃斜街8号的护国观音寺隆重开幕。分会场主题为《前门西区 以当代演艺推动城市更新》




大栅栏地区的复兴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整治更新,更是关于如何激活首都核心文化节点的思考和设计。主办方提出“前门西区 以当代演艺推动城市更新”的愿景,正是以京剧诞生地为历史文脉,以表演产业为发力点,以剧场 + 市场的文旅模式,打造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包容力的城市集合品牌,将前门西区转化成为既有创新活力,又有胡同烟火气,既让原住民有获得感,又让创业者满载而归的,兼顾传统与时尚文化的地标性文旅社区。


前门西区分会场展览内容如下:



彩色的老北京数字影像展


观音寺山门殿内展出“彩色的老北京数字影像展”,该展览选取了清末民初近百张北京黑白老照片,采用先进的数码手工上色技术,对一个世纪前的古都风貌与市井百态进行彩色复原,给观众展现出一个鲜活的老北京。


               

 亦无尘可拂


护国观音寺位于北京中轴线龙脉,始建于明中晚期,曾于清乾隆年间重修,后又于2019年重新修缮,2023年9月29日再次对公众正式开放。艺术家戴莹的最新个展“亦无尘可拂”于9月29日在北京护国观音寺开幕,展期至10月15日。



该展览在观音寺正殿内展出她的全新架上绘画系列作品,同时在大殿内将呈现她自苏州过云楼的个展后延续探寻的行为艺术和大地装置作品,去进一步敞开她对物性、精神性、与个体身份、集体意识、命运共同体等议题的延展式创作。土之于艺术家而言,是具身的移动与感知的喻体,也是她得以将故土的记忆长久以来挟裹于身的媒介。



艺术家通过该行为作品,召集全国各地的108位人士去收集各自出生地的故土,再将这108份土通过自己的具身动作撒入北京的土地中,以此,让承载个体经验之物被编织成集体性的记忆。土备于万物,也因此成为一种形式生命,一种不与肉身相分离的生命,而这种具有民族性的精神也恰恰是戴莹通过“亦无尘可拂”这个展览意图诉说而展开。



数字观音


数字观音展览中的作品,由艺术家温阔创作。温阔的创作灵感发端于他对现代科技应用与人文情怀之间复杂关系的审视与反思。艺术家将我们最熟悉、最富有情感的人文题材,东方佛教中的佛陀造像和观音造像,统统转化为用计算机指令生成的立体造型。这些审美、情感、心灵、信仰的载体保留着原型的体积走向,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面貌。



在这些雕塑中,仿佛可以窥见充斥当下与未来的科技对人文情怀的残酷改变,也能感受到呼之欲出的曾属于普世社会价值的记忆与共同的追求。



 多元时空


云吉班旧址,历经百年时光变迁,曾见证侠女小凤仙与蔡锷将军的传说,也目睹京城普通百姓的人间烟火。房屋院落由于年久失修面临改造,建筑师赵虹在现场植入水平仪激光装置,现代工具投射出的光线与传统建筑界面发生碰撞,在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中,令空间感受随机变化。古往今来时空交错,都市融入丰富多元的时代,而穿越时空,我们的未来更有无尽可能。


                          

                    Beauty

    “思考者与时光对话”


Beauty思考者是艺术家施扬的系列作品之一。该系列作品均以庞大的恐龙躯体、斑马纹的保护配色,以及颠覆普通常规形态,来呈现和表达艺术家对于世界或社会的观察和思考——矛盾,是构成这个世界的本质之一,无论阴阳、正反、对错……是不同的因素在不断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构建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世界。与老北京中轴线的美术作品的对话,也正好契合了其“思考者”的这一属性。城市的成长与记忆里的光阴,也恰与艺术家以“矛盾”开展创作极其吻合。




    中轴线景影

   ——前门西区


作为2019年/2021年“法源寺景影”,2020年“白塔寺景影”2022年“中轴线景影”系列作品的延伸,建筑师兼水彩画家孙北在2023年的创作着眼于北京中轴线和前门西区。画家从建筑历史和艺术的双重角度进行观察创作,将古今建筑形象、著名的人物、事件和景物等元素结合。采用写实与抽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为中轴线和城门打造专属艺术展,以水彩画原作、展板、装置艺术等多种方式呈现。


2023 北京国际设计周前门西区分会场包括护国观音寺、五道庙、梅兰芳祖居、广德楼、93 号博物馆、云吉班旧址、朱家胡同45号茶室、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彼伏、Berrybeans精品咖啡等,这些文物空间的再生与创新品牌的入驻将为前门西区的未来创造出新的活力。


朱家胡同时尚品牌店“彼伏”

返回顶部
© 北京国际设计周 京CP备1603457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199号